8月23日晚间,沪农商行发布半年度业绩报告,成为首家披露2023中报的A股上市农商行。作为国内领先的农商行,沪农商行以上海本地优渥的经济土壤为发展基础,在今年上半年实现了营收净利的双升,营业收入138.86亿元,同比增长7.93%;归母净利润69.28亿元,同比增长18.47%,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势。
然而,8月23日晚间沪农商行又发布公告称,顾贤斌先生因工作调整原因,辞去公司首席风险官职务,继续担任公司副行长。首席风险官职务对于一家银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顾贤斌在如此时点辞职耐人寻味。
(资料图片)
深入观察沪农商行财报中部分指标,这些数据的走势也折射出沪农商行业务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困境:涉房贷款占比过高导致的资产质量风险上升、零售金融转型进展较慢,以及难以突破区域限制的业务扩张。
息差同比下滑15BP,零售金融转型不彰
半年报显示,今年上半年沪农商行的利息净收入为104.53亿元,同比增长2.39%,同时,信贷规模的增速为3.86%,信贷规模增速与利息净收入增速的不匹配,源于上半年净息差的收窄。
2023上半年,沪农商行的累计净息差为1.72%,同比下降15BP,环比下降11BP,息差的收窄导致利息净收入增速的大幅度降低。而利息净收入又是该行营收的主要来源,在营收中占比达75.28%,因此,在手续费与中间业务净收入同比大增26.21%的条件下,沪农商行今年上半年的营收增速却只与去年同期的增速基本持平,这说明中间业务的占比依然较低。
在息差收窄的大环境下,为减少对息差的依赖,沪农商行在2022年明确提出要将零售金融作为战略“主战场”,并表示要举全行之力优先发展零售业务。但对比去年和今年两份半年报的相关数据,可以发现,沪农商行的零售金融发展并不如吆喝的那样“热闹”。
截至今年6月末,沪农商行的零售金融资产总额为 7242.27 亿元,较上年末增长了275.12 亿元,增幅 3.95%;对比去年6月末,该行的零售金融资产总额为6711.13 亿元,半年增加512.72 亿元,增幅达8.27%。不管是增长速度还是增长体量都有所放缓。个人贷款及垫款2130亿元,跟年初相当。
另外,体现财富管理价值的非储蓄AUM上,沪农商行更是出现了直观的总额减少。截至今年6月底,该行的非储蓄AUM余额为2407.27亿元,而去年同期的非储蓄 AUM 余额为2513.52 亿元,同比减少了4.23%。
在个人贷款维度,今年6月末的个人贷款余额(不含信用卡)为1909.07亿元,而去年6月末则为1932.43亿元,出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个人房地产按揭类贷款同比减少了9.54%。
在银行零售金融经营的主阵地——手机银行APP,沪农商行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。尽管沪农商行在财报中表示截至今年6月末,该行个人线上渠道用户数有592.16 万户,增长率4.31%。但根据易观千帆在不同时期统计的数据:2022年7月,上海农商银行有27.54万人的月活跃人数,在农商行手机银行应用活跃人数榜单中排名13;而今年的4、5、6三个月,农商行手机银行应用活跃人数前20的榜单中,已经看不见上海农商银行APP的身影了。
地产贷款占比高,区域竞争力待提升
真正支撑起上海农商行扩张的,依然是房地产市场。今年上半年,沪农商行仍然没有摆脱房地产的“阴影”。
截至6月底,沪农商行的房地产业贷款1047.67亿元,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从去年年末的14.98%上升到15.04%,依然是贷款第一大行业,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也从上年末的1.39%上升至1.78%,不良贷款余额18.67亿元,也是所有行业中最高的。与房地产业息息相关的建筑业,贷款余额也达到122.42亿元,不良率1.19%。
近几年,沪农商行在上海地区的区域竞争力也在持续被削弱。截至今年6月末,上海市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9.87万亿元,沪农商行的存款余额仅占上海本外币存款市场的5.02%。最高时,沪农商行的这一数据也仅有5.35%。本就不多的市场份额还在下滑,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沪农商行市场竞争力正在进一步减弱。
在上海地区争不过上海银行、浦发银行两家本土银行,在上海之外的区域,沪农商行也难以规模化拓展业务。
2019年,原银保监会发文明确“农商行原则上机构不出县(区),业务不跨县(区)”,注定了沪农商行只能“戴着镣铐起舞”,没办法如上海银行、浦发银行一样,将业务疆域拓展至全国。截至今年6月末,沪农商行一共有363家分支机构,其中356家都在上海地区,上海以外地区的分支机构只有7家,仅有182名员工,贷款规模只占该行总贷款的5.69%,业务规模较小。
除了分支行,沪农商行还设立了35家沪农商村镇银行,分布在北京、深圳、济南、泰安、长沙、昆明等城市的县域,但村镇银行业务主要面向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,在业务盈利能力上难以与沪农商行的各大分行相比,今年上半年,这35家村镇银行一共实现了1.61 亿元净利润,同比下滑6.94%。
整体来看,沪农商行上半年表现可圈可点,在上海的不良率也常年低于当地平均水平,证明其在资产质量管理、业务经营上都有一定能力,但该行也存在业务发展上限不如其他上海本土银行,零售转型成绩不算理想、房地产业贷款隐忧仍在等不足。
Copyright 2015-2022 热讯质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05723号-6 联系邮箱:29 59 11 57 8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