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 记者 贺介飞 通讯员 蔡路生
(相关资料图)
仲夏时节,肖回家每每站在奔涌不息的富水河畔,看着桥头那副对联“故乡如画任风梳烟柳鸟试新声 好梦成真看水卧蛟龙河飞彩练”心潮澎湃。
肖回家,阳新县龙港镇阮家畈村人。1958年,阳新修建富水水库时,他的父亲肖唐主带着年幼的他投靠隔壁村姑父家,一住就是两年。
后来,其父携妻拖儿搬回村,就有了“肖回家”这个深嵌时代烙印的名字。
屈指一算,已是一个“甲子”过去。当年还是幼儿的他如今已是花甲老人,那个曾经穷困不堪的阮家畈村早已换了人间。
65个春秋换新颜
富水河畔,一垄垄白茶如同条条碧绿的“地龙”从土面拱出,涌动着蓬勃的力量。经过几年打磨,阮家畈白茶已现雏形,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。
搬迁集中安置点上,一幢幢别墅式小洋房规整有序,村民往来进出,脸上带着笑容,眉梢挂着喜气。
网起鱼跳,吊车装运。一家三代都是养鱼人的肖龙涯,指挥着工人将活蹦乱跳的鲈鱼装车,发往武汉白沙洲市场。
阮家畈村村支书肖龙伟深有感触:国家17年水库移民帮扶政策,真正让村里拔除了穷根,打通了致富路,可谓山乡巨变!
谁会想到,几十年前,这个地方的人竟然连温饱也成问题。
富水,位于鄂东南通山县、阳新县交界处,在幕阜群山中穿流而过。
从1958年破土动工开始,近10万大军以“蚂蚁啃骨头”的办法,截断上游来水,移山填河筑大坝,最终汇成一个容积达17.3亿立方米的狭长型湖泊。
“那时候穷啊,开始住草棚,1965年就地取材夯土墙,做了几间土坯房。”
“斗笠大的地都要开出来种红薯,一日三餐,红薯加苦菜。”
个中艰辛,已成为村里老人们的记忆。
放竹排、木排,成为村民谋生手段。
从阮家畈村到富池镇长江口,90公里水路,浪高水急,排工们与风搏与浪斗,牵引着30米长的竹排漂到富池口。纤绳,把村里多少后生稚嫩的肩膀都磨出了层层的血痂。
连续性的水库移民帮扶政策,把这些沉重的记忆打入了历史的角落。政策加持人勤奋,阮家畈村跟阳新其他水库移民村一样开始“起飞”。
“湖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”“红旗型党支部”“中华诗教先进单位”……如今,阮家畈基础设施、人居环境、文化生活和产业发展欣欣向荣。
看见山,望见水,享“红利”
阳新县王英镇,美丽的仙岛湖畔,1002个大小岛屿如同一只只碧螺,散布在碧绿的湖水中央。
上世纪70年代,国家建设王英水库。高山村村民献出世代生息的家园,散居到光秃秃的山下,搭起草棚过日子。
在水库移民政策一轮又一轮的帮扶下,高山村发扬“吃苦耐劳,战天斗地”的精神,扒山包、填沟壑、修公路、种果树……
沧海桑田。这个地处湖畔的村子,如今村道宽敞平坦,新村建筑群错落有致,建起了生态采摘园、低空飞行基地、康乐养生园等。 (下转第2版) (上接第1版)
5月20日,星期六,国家级4A景区仙岛湖风景区和天空之城风景区游人如织。因为发展旅游,景区周边的乡村搭上了“快车”,享受到旅游发展的红利。
“走走走,去看看水果基地!”高山村村支书骆名忠兴致冲冲地带着访客,直奔村里的蓝莓基地。几位游客,正在采摘枝头上的果实。
水果采摘,已经成为高山村的重要名片。村“两委”积极争取水库移民后扶项目及经发项目资金,流转村民土地,发展生态旅游采摘园520亩,发展蓝莓、桑葚、枇杷、雪梨等13个品种,除采摘外还实现了深加工,开发出蓝莓酒、杨梅酒、桑葚酒,年产销1600余箱。
村里还用移民帮扶资金入股天空之城风景区,每年坐收红利。
拔穷根,摘穷帽,结富果
同样吃上旅游饭的还有王英镇新屋村。
王英镇政府干部汪训河曾是王英希望小学民办教师。
“新屋新屋,穷得直哭!”回首过去,难以释怀。汪训河仍记得孩提时,村民散居在水库库底,过着窘迫不堪的生活。
新屋村是国定贫困村、库区移民村,家家户户享受国家库区移民扶持政策。
为了改变人居环境,从2006年起,村里利用帮扶资金建设了5个新农村安置点,获得发改、扶贫、财政、电力等诸多部门帮扶。
一套套“组合拳”打下来,村民们住进了新家,路通了、水通了、电通了……
政策活水源源不绝流入村子。王英镇走上旅游发展之路后,新屋村不甘人后,引进老板开发“月亮岛”,也为村民打开了眼界——水库淹没了土地,却开启了另外一条通往小康生活的门径!
此后,村里开发了“农家乐一条街”“仙岛秘境”等一批批景点和配套项目,搭上了旅游快车。
干菜加工、鱼产品加工等一系列土特产品被打造成为“后备厢经济”的主角,村民们的荷包鼓了起来。
拔掉穷根,摘下穷帽,结出富果。
这些年来,阳新县推动各项水库移民帮扶政策落到了山尖尖、湖边边,落到了40616名水库移民头上,涌现出一个又一个锦绣家园。
Copyright 2015-2022 热讯质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05723号-6 联系邮箱:29 59 11 57 8@qq.com